米勒假說

米勒假說

什麼是米勒假說

今天來介紹一個關於量價關係的經典理論
米勒假說 Miller Hypothesis,又叫「米勒猜想」

在股票處於某個價格時,我覺得股價是被高估,所以選擇賣出;你覺得股價被低估,於是決定買入,無法說服對方,最終的結果只能是市場不斷出現成交動作。
意見分歧程度越大,成交量也越大,這就是所謂的「放量」。
因此,米勒假說認為,市場處於均衡時,股票價格一定是被高估的,股價反映的是樂觀者的預期。
💥投資者意見分歧越大,股價高估問題越嚴重💥

⭐️買預期賣事實⭐️
從米勒假說的基礎上,可以了解到只用基本面、技術面來分析市場不夠全面,我們還需要了解投資者的心理和行為。
也就是:📍【投資者的情緒

股市中廣為流傳一句話,那就是:利多出盡是利空,利空出盡是利多
如果一件事情還在傳聞階段,則買入;如果一件事情已經發生,則賣出。
(財報或消息公佈前,意見不歧達到最大,股價被不斷高估,當謠言變新聞後,分歧消失,股價回落)

這邊舉三個例子,讓大家知道如何應用於市場👇👇

舉例1-美元指數

美元指數6/16的日線,走出一支大陰線,大家知道是什麼事件造成的嗎?
回顧上禮拜,美聯儲(FOMC)開會並加息3碼(0.75%)
加息,美元應該上漲,那為什麼是下跌呢❓
這時候要確認市場行情Price-in了嗎?

其實美元指數在6/16前已先Price-in這次的加息三碼,而當天真的加息三碼,所以開始走”買預期,賣事實”的階段。
前面走買預期(你今天鮑威爾說通脹很高我們要加息這個我買單了)
後面走賣事實(原來沒有更糟糕,所以可以開始做空了)

舉例2-黃金

如圖所示,黑框呈現(買預期);紅框呈現(賣事實)

舉例3-生活案例

這例子你一定發生過,
當已訂好餐廳、好多人跟你說這間餐廳多好吃多棒……等。
滿懷期待想說過幾天就可以吃到–心裡是不是非常開心(買預期)。
直到當天你去了那間餐廳,吃了才發現,疑~好像也還好啊
此時,原本開心的情緒不復存在,剩下的反而是失望的情緒(賣事實)。

PS: Price-in
價格已經消化(反映)
數據公佈前,會有個預估值;數據公佈後,會有個實際值
實際值低於預期值,代表低於預期
但事件發生前,大家就會猜測事件會造成甚麼影響,是否會成真?
此時,預期心態就會走在價格前面,就是米勒假說的高估市場、反映樂觀者的情緒

其實無論交易與生活中如果仔細觀察都能發現米勒假說
你想到了嗎??歡迎在底下跟我們討論喔😘

RE
RE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